新闻中心

news

前沿洞见!新风天域大湾区全球医疗峰会精彩回顾

2025年02月18日

 

2月12日,新风天域举办首届大湾区全球医疗峰会,近1000位境内外专家学者、相关行业嘉宾参与峰会。大会进行全场连线直播,线上参与人数超50万人次。多位讲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内地医疗发展与香港互联互通合作,以及探讨大湾区、香港如何发展成为国际健康和医疗创新中心。

 

.大湾区全球医疗峰会

From GBA to Global Health Summit

峰会精彩回顾:医疗前沿

 
 
 

● 专家学者共话内地与香港医疗合作新机遇

 

重新定义癌症护理:

更智慧的疗法与全球影响

莫树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临床肿瘤学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临床肿瘤学系主任莫树锦教授发表了题为“重新定义癌症护理:更智慧的疗法与全球影响”的主题演讲,就如何结合AI进行更智能的肿瘤护理进行了主题报告。
 
莫树锦教授以其在肺癌研究和精准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他在演讲中回顾了ADC、mRNA疫苗等现有的肿瘤精准治疗手段及其各自利弊,着重介绍了通过AI为患者挑选更合适的治疗靶点从而实现智慧治疗及评估的三维定量技术。
 
最后,莫教授还就药物如何走向全球进而影响全球进行了简单讨论,表示癌症仍然是全球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但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并提到了香港作为临床研究注册地的优势。

 

AI+Tubeless外科: 

赋能癌症手术+器官移植的现在与未来

何建行教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带来了题为“AI+Tubeless外科 赋能癌症手术+器官移植的现在与未来”的主题演讲。

 

何健行教授是中国微创胸外科的主要开拓者和指南制定者之一,在国内外胸外科界享有盛誉。他的精彩演讲介绍了AI创新技术在精准诊疗体系中的重要性,为与会人员展示了19项外科医疗中AI技术上的创新。

 

何教授着重介绍了AI技术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具体应用,并以视频方式生动展示虚拟3D+真实3D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最后何教授强调,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医疗行业需要用更快、更标准化、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外科的使命。

 

从主要研究者的视野

看中国肺癌的注册研究

陆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终身教授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主要研究者的视野看中国肺癌的注册研究”的主题演讲。

 

陆舜教授深耕肿瘤学及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演讲回顾了其团队牵头完成的22个肺癌适应症相关研究,扩大了精准治疗适应人群,以提高肺癌患者临床疗效。陆教授指出新药创新应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临床研究,在基础科学、转化科学、监管科学、医学科学这四项科学的基础上,持续做中国创新和国际创新的突破,从而实现科学价值、临床价值及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当现代技术

与传统医疗实践融合

梁智鸿医生

新风医疗董事会成员

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荣誉院长

 

新风医疗董事会成员,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荣誉院长梁智鸿医生就现代技术与传统医疗的融合发表主题演讲。

 

梁智鸿医生阐明了现代技术对疾病诊断的促进作用,如远程诊断、线上会诊、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测等,以及在治疗领域,现代技术在机器人手术、心血管支架植入、康复和电子假肢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同时他也指出一些不足的存在,比如AI问诊可能削弱医患关系,信息泄露风险等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他呼吁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需关注其潜在风险,确保医疗实践的安全与人性化。

 

重新定义大脑:

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融合

叶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晨兴生命科学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叶玉如教授发表了主题为“重新定义大脑: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融合”的演讲,就人工智能如何开创医疗实践新时代进行了主题报告。

 

叶玉如教授深耕生命科学及分子神经科学领域,在演讲中叶教授用阿尔茨海默病症研究作为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建立基因数据库及辅助开发基因测试中的重要地位。她提到,人工智能有潜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加速医疗保健的进步。

 

最后,叶教授强调科学和医学知识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即将到来,为应对这一点,合作尤为重要。成功的医疗创新依赖于能将科学、技术、人工智能良好结合的生态系统,以提供更优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

 

大脑蓝图:

解锁神经健康,助力终身活力

郭毅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毅教授发表了题为“解锁神经健康,助力终身活力”的主题演讲,就EEG(脑电图)在神经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主题报告。

 

郭毅教授深耕神经病学领域,在演讲中深入阐述了神经健康对终身活力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EEG技术在神经健康评估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将脑电波可视化并实时监测、自动化形成报告及大模型解读,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支持,在大模型完成之后,神经调控方面的脑机接口在未来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随后郭毅教授与新风天域一起,共同见证新风天域脑健康中心启动。此次启动仪式标志着新风天域在脑健康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也预示着大湾区在医疗创新和健康服务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为更多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方案。

 

 

重塑力量:

开创骨关节炎与骨骼健康新纪元

雷光华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教授发表了题为“重塑力量:开创骨关节炎与骨骼健康新纪元,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演讲,就骨关节炎(OA)全球研究进展进行了主题报告。

 

雷光华教授分享全球范围内关于骨关节炎治疗的突破性技术,从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5个层面对全球OA研究进展展开讨论。雷教授指出除了遗传、肌肉力量、肌肉质量等传统危险因素,OA的发生与力学失衡息息相关,主动步行可降低OA发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全球OA领域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疾病负担的加剧也令人忧心,呼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

临床药物开发协同作用

刘泽星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发表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临床药物开发协同作用”的主题演讲。

 

刘泽星教授深耕风湿及临床免疫学领域,现场为大家介绍了大湾区临床试验和药物开发的现状,以及临床试验的趋势,并强调了临床试验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的重要性。刘教授认为开展临床试验对于地区经济的提升有所助益。

 

最后,刘泽星教授提出现在的目标是发展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实现临床研究和生物医学的创新。同时提出希望与当地监管机构及私人医院合作,加强公众对临床试验的参与,以创新更好的方式来实际加强和改善临床试验的运行。

 

人工智能

在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郑仲煊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

兼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讲座教授郑仲煊教授发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主题演讲,并分享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人工智能医学课程经验。

 

报告开篇郑教授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等原因,世界面临巨大的医疗资源挑战,培养能顺应时代的医生,将人工智能融入医学教育势在必行。接着郑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郑教授介绍了港中深医学院东西方结合的综合医学教育的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情况。

 

 

先天性小耳症诊疗

我们是如何用技术+服务赢得患者信任

郭树忠教授

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

 

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郭树忠教授发表了“先天性小耳症诊疗:我们是如何用技术+服务赢得患者信任”主题演讲,介绍了先天性小耳症诊疗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创新。

 

前沿的自我创新耳再造技术和细致入微的服务,郭教授团队每年手术超过2000例,目前排队患者超过6000余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部分患者来自北美、欧洲和东南亚。

 

下一场疫情:

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影响,通过智慧构建韧性

袁国勇教授

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

及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

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共同主任

 

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及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共同主任袁国勇教授发表了“下一场疫情: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影响,通过智慧构建韧性”主题演讲,探讨了未来大流行的全球影响及如何通过智能手段建立恢复力。

 

袁教授回顾了1997年H5N1和2003年SARS等疫情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动物和人类监测的重要性。他指出,新发传染病往往始于经济繁荣地区,随着肉类消费增加,动物与人类接触增多,病毒传播风险上升。其团队数据显示,大湾区肉类消费量30年增长百倍,动物养殖密度与人畜共患病暴发率呈显著正相关。

 

最后,袁教授强调疫情防控需“三位一体”:加强动物-人类联合监测网络、建立AI驱动的区域疫情预警系统、推动政府层面的长效资源投入。

 

 

 

大湾区全球医疗峰会

From GBA to Global Health Summit

峰会精彩回顾:行业生态

 
 
 

● 聚焦大湾区发展新方向,传递行业强音

 

投资未来

 

 

 

 

 

“投资未来:在大湾区创建繁荣的生命科学生态系统”为主题的专题讨论环节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均浩先生主持,齐聚了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付山先生,信宸资本合伙人赵彦先生,南丰集团首席投资官高猛先生,光源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光源创新基金创始合伙人郑烜乐先生等投资界重量级人物,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如何通过资本赋能、政策创新、技术融合及跨境协作,提升生命科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嘉宾们分享了香港和大湾区投资的区位优势,对大湾区生命产业生态充满信心和期待。

 

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付山先生从资本视角提出诸多医疗产业发展建议,包括扩大香港医学院招生规模,“不仅要为香港培养人才,更要助力整个中国,整个亚洲”。他还高度强调香港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吸引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将IP落户的关键。“我们要把香港做成行业发展的IP中心,而非生产基地。”

 

信宸资本合伙人赵彦先生表示大湾区医疗资源互联已初见成效,“近几年,大湾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跨区域合作进入加速轨道,所有大湾区的医疗机构都会从这一趋势中受益。”

 

南丰集团首席投资官高猛谈及香港的独特优势,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备整合金融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实力,有望成为数字金融与跨境金融创新的领军者。”

 

光源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光源成长基金创始合伙人郑烜乐先生展望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因为中国有大量的产业场景可以直接做科研结果验证,所以我非常看好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可能从AI程序员变成AI研究员会在最近6个月-12个月内快速发生。”

 

01